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47)
机构
(5)
政策
(292)
资讯
(7008)
清单
(3477)
资源
(782)
学术
(1319)
百科
(13)
其他
(2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登杆(大六分村登杆)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六分村登杆,是一项流传于天津市静海区的群体性民间传统体育与杂技表演
项目
。它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近300年。 据民间传诵,某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小白龙为民上天求雨,死后骨节落地化作“龙杆”。乡民模仿白龙上天的动作创造了登杆技艺。 大六分村登杆的核心道具为龙杆,表演时由龙杆、杆墩、铁圈、铁芯子等共同构成表演空间。登杆会所用龙杆,为竹质,直径14厘米,高6.8米,其底部设木质杆墩,用以固定龙杆。龙杆下部有12根粗绳,用来缠在12人腰间,便于共同用力扶...
查看更多
飞叉(永良飞叉)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良飞叉是盛行于天津武清一带融强身健体与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
项目
。它盛行于明清时期,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以天津武清为核心传承区域,辐射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永良飞叉所在地属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畿,南临大清河,东接津门,北望京都,西达冀晋。明清时期,重武崇文之风甚浓。当地民众在娱乐中把武术、杂技结合并配以舞和乐,形成飞叉活动,并不断完善成熟,成为天津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 永良飞叉以“腿功”见长,有别于其他地区飞叉,它是独特的既带有武术性又区别于...
查看更多
蹬技(重庆蹬技)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蹬技是传统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已有独立名称。据文献记载,清末民初时,重庆地区的蹬技表演,已十分活跃。后经发展,成为蹬技界的典型代表。 传统蹬技主要表演艺人腿上、脚上和腰上的功夫,由艺人仰卧在特制的座子上,用双脚表演舞弄承接各种道具的技巧,可以踢弄大瓷瓶、铜磬、铜钟、瓷缸等物品,使其在双脚上旋转滚动或上下飞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庆地区的蹬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多方面进行了改良创新:其一,实现了表演对象的扩展和创新,首创蹬伞,将传统重物道具转变...
查看更多
蒙古族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一种宗教艺术品,在当地已流传200余年。据传,1733年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头道湖修建昭化寺,当地牧民、僧人用马鬃绕线技艺制作了堆绣唐卡,用以供奉。自此,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阿拉善寺庙广为流传。阿拉善地区广宗寺、头道湖昭化寺、延福寺、承庆寺等都可以见到这种唐卡。 阿拉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图案线条分明,立体感强,堆砌层次分明,造形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结构合理,布局紧凑;人物小而生动,色彩配置讲究;粗犷...
查看更多
厦门珠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厦门珠绣是以各式中空玻璃珠和电光胶片为材料,运用八大技法,绣制出深浅浮雕图案的传统手工技艺,清末民初形成于福建厦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
项目
现今以福建省厦门市为核心区,扩散至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等地,此外,广东潮汕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亦有分布。 厦门珠绣以丝绒布、皮革等面料辅以棉内衬为载体,选择形态各异的中空玻璃珠、电光胶片为绣制基材,利用平绣、凸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珠绣、叠片绣等技法,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排列组合,用对比、均衡、对称、凹凸等表现...
查看更多
瓷刻(大丰瓷刻)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丰瓷刻是以瓷件为载体,钢凿和铁锤为主要工具,凿刻瓷件产生崩瓷效果,使艺术作品物象肌理再现于瓷体表面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它始于清代同治年间,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现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核心流传区域,同时辐射到盐城市盐都区、东台市、射阳县等地。 大丰民间自古就有逢红白大事时众邻居或亲友借碗盅给主家办事的习俗。为区别碗盅所属,各家在其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特殊记号,后有人在碗盅壁面凿刻花草、动物以及人像,大丰瓷刻由此萌生、流传。 大丰瓷刻充分利用瓷件本身特有的质...
查看更多
皮艺(蒙古族皮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皮艺是蒙古高原居民喜闻乐见、经常运用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文化表现形式。其分布较为广泛,以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为主要分布区域,在陕西、西藏、新疆、青海,乃至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亦有分布。 蒙古族皮艺历史悠久。在古代,动物皮因轻便、耐磨、防潮,成为游牧民族抵御严寒、防护伪装的生活必需品。清代康熙年间,大批汉族民众移居到草原,使草原文化中开始融入农耕文化因素。在两种文化的共同推进和相互作用下,多元素的皮艺生活用具开始出现。 蒙古族皮艺选材严格,工艺严谨,制作...
查看更多
北京蒙镶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镶是在金、银器物上镶嵌珍珠、珊瑚、青金、松石等各类天然宝石,带有蒙藏艺术风格的传统特种金属工艺,在我国主要流布于北京及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北京是辽、金、元、明、清数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传于北京地区的蒙镶技艺,具有鲜明的皇家工艺特征。清末造办处的艺人和民间行业艺人主要集中在东城,蒙镶技艺的艺人也主要分布在安定门内外、外馆东街、五道营、雍和宫、东直门大街等地。一些行业艺人的后代因各种原因回到原籍,该项技艺也因此辐射至外埠。 北京蒙镶工艺以铸板...
查看更多
花边制作技艺(萧山花边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萧山花边又称“万缕丝”,是在民间刺绣基础上形成的抽纱刺绣工艺,因盛产于浙江萧山而得名,其制作技艺流布于萧山全境22个镇(街道)。萧山区位于浙江省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中北部主要是由钱塘江潮流带入的泥沙堆积而成,亦称“沙地”,是丝茧、棉花的主产地和集散地。萧山坎山地区是萧山花边制作技艺的发源地,也是萧山花边的主要生产地区。 萧山花边制作技艺既不同于刺绣,又不同于抽拉丝,而是巧妙地“挑”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再用特有的旁扶图案加以连接,如六脚、龟背、八脚...
查看更多
佤族织锦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佤族织锦技艺是佤族民众世代相传的传统纺织技艺,在我国主要流布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以翁嘎科镇、新厂镇、岳宋乡等最具代表性。除西盟外,在云南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地也有分布。佤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民族之一,“耕山力穑,颇知纺织”,为织锦技艺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佤族织锦佤语称“待”,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棉是草棉、白棉、黑棉和红棉,麻主要为苎麻和野生火麻。佤族织锦色彩丰富,所用染料由天然植物或矿物熬水制成。佤族织锦...
查看更多
1
935
936
937
938
939
13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