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满族新城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族新城戏是我国的满族戏曲剧种,诞生于吉林省原扶余县(今松原市辖境),因扶余县旧称“新城府”或“新城县”,故称此剧种为新城戏。该剧在松原市各县区及长春、吉林、白城、四平等地普及,辐射影响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多个北方省区。 满族新城戏以扶余八角鼓戏为基础形态,不断吸纳满族民间音乐、宫廷音乐、萨满音乐,形成了板腔体和曲连体结合的音乐风格,通过演绎东北地域故事尤其是满族故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民族融合的思想,凸显地域特色。其念白以普通话为主。行当以生、旦...
查看更多
宁河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河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于九江市修水县西北部,流行于全丰、上源、港口、小溪、渣津等村镇。修水县位于赣西北幕阜山下修江、汩江、隽水三江源头,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唐宋以来,宁州(即修水县)各地大修祠庙,竞立神会,跳傩报赛,演剧迎送。明初,发源于赣东北的弋阳腔传入宁州,时称“阳戏”,产生了优人扮演的大戏班,时称“香火班”“傩案班”,演唱弋、傩高腔,一人启口,众人帮和,锣鼓助节,唢呐伴奏,俗名“打锣腔”。明代万历年间,昆腔风靡全国。明末清初,安徽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旺苍端公戏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由端公主持的传统祭祀戏剧,当地民间俗称“傩戏”或“庆坛”。旺苍县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米仓山西段南麓,现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它东邻巴中市南江县,西接广元市朝天区、昭化区,南与苍溪县毗邻,北和陕西省的南郑、宁强县接壤。 旺苍端公戏源于宫廷祭祀歌舞,流传至民间后,演化为地方傩戏,清代中后期盛行于旺苍及毗邻的秦巴山区。据《广元县志》及现存清代手抄本记载,旺苍端公戏可上溯至清代康熙年间。一般由主家邀请班坛,一至数人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霞尔巴贡是祈祷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的藏族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麻布加乡拉东和尼白两村。萨迦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县城距日喀则市150公里。全县地形地貌以高山、谷地为主,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萨迦是后藏地区的文化重地,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就在这里。 霞尔巴贡在西藏早期“十明学”实践中产生,起源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讲述了赤松德赞兴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过程。百年前,萨迦寺僧人白琼昂布将其整理...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诞生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土生土语话剧是土生葡人社群的传统戏剧艺术。扎根澳门的土生葡人是具有自身语言、饮食习惯和生活特色的文化群体,它包括葡人与华人或其他族群结合的后裔,其祖先在三百年前已定居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处珠江口西面,北面连接珠海市,东面与香港隔海相距约60公里。 土生土语话剧为澳门独有,其演出语言土生土语又名“澳门语”,是中西文化交流衍生出来的语言,为口头语,属葡、亚混合语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土生土语话剧...
查看更多
江西莲花落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西莲花落是流传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明代中后期已在赣北一带出现;至清代,赣中、赣西、赣南一带均有流传,并形成众多分支流派。各流派同中有变,姿彩各异,在同类曲种中独树一帜。赣东北的“鹰潭莲花落”“鄱阳莲花落”、赣中的“吉安莲花落”“南昌莲花落”、赣东南的“抚州莲花落”、赣南的“赣州莲花落”,以及赣西的“宜春莲花落”“萍乡莲花落”均为较有代表性的流派。 其传统表演形式基本为采用击节乐器伴奏的诵唱叙述,各地大同小异。如萍乡地区流布的莲花落通常为一人...
查看更多
天门渔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门渔鼓是以天沔方言演唱,且说白、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江陵、汉川、京山等地。它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道教的道情与江汉平原的民间曲调结合发展而来。 天门渔鼓唱腔丰富,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主腔,可演绎各类人物,准确表达各种情绪。它有完整的曲牌体系和一整套规范的程式。其唱词为五五七五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语言来源于大众话、歇后语和俏皮话,具有荆楚文化的韵味和江汉平原方言的特点,朗...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建六合门为北少林武术的一大流派,是我国著名拳派之一。据史料记载,其祖师为清末武术教官李风岗,传承至今已逾200余年。六合门在福建省各地区都有流传,以福州、厦门、泉州、宁德最为普及;此外,在江西、广东、海南等省广泛分布,亦远播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建六合门内容丰富、理论完整。其核心思想“六合”,是古代拳师在长期攻防实践上总结起来的习拳方法的精华。所谓“六合”,指“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内外相合,始可练拳制敌...
查看更多
巫家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巫家拳是清代巫必达定居湖南湘潭期间,将当地流传的洪拳与养生功法十六锭金熔于一炉,创立的一种集练、养、打三者于一体的技法体系。自开宗立派以来,已传承七代,历200余年,位居湖南四大名拳之首。现该拳主要流传于湘中、湘东、湘北等地,以发源地湘潭最为集中,传承群体最多,世代有名手,影响力最大。此外,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也有分布,并辐射到海外多个国家。 巫家拳力法称“摇篮力”,步法以寒雀步、三叉步为主,变换灵活,活动范围小。巫家拳含三叉六肘、掐吊六肘、摆门六...
查看更多
岩鹰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岩鹰拳是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独有的拳种。它源于清末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擒拿术,由其传人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提炼、模仿湖南山区岩鹰的格斗特长和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研习整理而成,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其流布地域以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为核心,辐射至广东、云南、江西、湖北等省,海外亦有分布。 岩鹰拳属象形拳种,以岩鹰出巢、觅食、翱翔、游猎、捕杀、擒拿、格斗等形象为动作摹本,武术特色鲜明。其拳术套路完整,含4段82式,韵律顺畅,虚实结合;结构合理、特点突出,注重贴身近战和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