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3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九   夏至 夏至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安满族刺绣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世代相传的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宁安市宁安镇、东京城镇、渤海镇、海浪镇、卧龙乡、马河乡等地是该项目的重点分布区域。宁安市,史称“宁古塔”,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素有黑龙江小江南之称,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为宁安满族刺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自然人文环境。 满族刺绣来源于古代女真人的钉线,钉线是女真人妇女绣在狩猎的箭囊和马鞍坐垫子上的一种简单的民间手工艺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手工艺术。开始是白色皮革,绣上黑线装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夏刺绣是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民间绣活。宁夏刺绣最早主要流传于宁夏的南部山区,随着移民搬迁和城市化进程,逐渐流布到全自治区,隆德县、西吉县、泾源县、海原县、红寺堡等地最为集中。 宁夏刺绣施针、用线、配色不拘一格,既讲求实用,又富于美感,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与拙朴之美,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与一体。其图案淳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体现出鲜明的北方粗犷质朴的艺术特征。宁夏妇女刺绣时喜欢以黑、白、藏青、深紫等色作为底色,将红、、蓝、绿等作为花色...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泉州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依托闽南地区“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建筑而兴起的民间雕刻工艺。它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进入成熟期,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现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惠安县、晋江市等,并流布至闽南各地以及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木雕依木材质地分为硬质木雕(龙眼木、杨木、红木、榉木、桧木、檀木等)与软质木雕(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杉木等)两大类。技术分工包括木活、旋活、锼活、凿活、铲活、锉活、磨活、上色、烫蜡、漆活等。其创作手法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巴林石雕是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特产的巴林石进行雕刻艺术创作的工艺美术技艺,历史悠久,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距今6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了用巴林石雕刻的玦、佩、蚕、鸟等文物。该项目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12个旗县区,在内蒙古其他地区和福建、浙江等地,也有分布。 巴林石雕的主要原料为巴林石,学名为“叶腊石”,产地位于距巴林右旗大板镇45公里的查布呼草原特尼格尔图山,是赤峰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分为鸡血石、福石、冻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康勉萨唐卡是藏族唐卡的重要流派之一,由珠巴·普布泽仁创制于公元18世纪,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现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日喀则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德格县、新龙县,青海省南藏族自治州热贡县。 康勉萨唐卡结合了勉唐画派的比例系统、钦泽画派的美化装饰、嘎玛嘎赤画派的立体塑造方法,融合了上述三大画派的优点,凭借特色鲜明的绘画技艺,在藏族唐卡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它的静、怒佛像区别明确。静像祥和清秀,怒像夸张狰狞,尤...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拉萨堆绣唐卡,是一种采用堆绣工艺制作的唐卡种类,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自成风格。据史料记载,17世纪时,拉萨已出现官办和民间堆绣唐卡工作坊。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该项目现主要流布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和青海省南藏族自治州等。 拉萨堆绣唐卡在选料上非常严格,早期的堆绣唐卡所用布料须是印度等地的真丝面料,但也会根据客人需求改用其他布料。真丝面料具有优良的染色性能,可以满足堆绣唐卡制作时对颜色的各种要求,且具有珍珠般优雅柔和的光泽,比普通布料更加...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齐吾岗派唐卡,是西藏五大唐卡画派之一,诞生于公元13世纪,由雅堆·齐吾岗巴创制,现主要分布在西藏拉萨周边、昌都的类乌齐和日喀则的萨迦、江孜地区。 齐吾岗派唐卡是在吸收外来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绘画艺术风格以及波斯细密画风格的基础上,与西藏萨迦、江孜等地区本土民间传统绘画艺术和审美风尚交融而形成的藏地本土风格艺术画派,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文艺发展变革的先锋画派。萨迦寺大殿经堂壁画、江孜白居寺万佛塔壁画、昌都类乌齐寺壁画均是其代表作品。 齐吾岗派唐卡构图严谨,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郎卡杰唐卡是藏族唐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17世纪著名唐卡绘画大师郎卡杰创立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现主要流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地区。 作为西康地区独有的藏族传统绘画流派,郎卡杰唐卡画派地域特色鲜明,流派特征明晰,既吸取了勉唐画派风格,也受噶玛噶孜画派的影响,且是唯一一个兼具西方油画透视特点和东方工笔重彩特征的唐卡流派。其构图不拘于传统唐卡对称模式,追求丰富变化,主尊偏小,背景丰富,布局开阔,疏密有致。它的绘...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梁山梅花拳,是清嘉庆年间由中国传统梅花拳第十世师祖王法胜祖孙三人并纳梁山好汉武功而形成的一个武术拳派。它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以山东为核心传承区域,遍布内蒙古、甘肃、陕西、湖北、江苏等20余省(区、市),并远播至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梁山梅花拳具有完备的武术技法与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在传承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和内功五大传统梅花拳基本功法的基础上,又创新了内家拳72路和与梁山好汉武功相融通的拳械套路18套。梅花桩步分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技击手...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杖头木偶戏是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武汉三镇及附近城区,辐射周边孝感、石、荆州等地,融合了长江流域木偶戏的特点。武汉是湖北省省会,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南来北往的客流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繁荣,为武汉杖头木偶戏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汉杖头木偶戏包括木偶表演艺术、木偶制作技艺和配音配唱艺术。木偶由头、命杆、胸腔、手、手杆、内衣和外衣组成。在材料选择、人物造型及机关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技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