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板凳龙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山市休宁县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因龙身由一条条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而成,故名“徽州板凳龙”,以流口、汪村、鹤城等3个乡镇为其核心传承区域。 徽州板凳龙就地取材、参与性广、气势恢宏、动作简单、寓意深远。徽州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度各村各不相同,一般为一户一节,村庄越大,龙身也就越长。龙头与龙尾由祠堂族长请专业匠人制作,龙身部分则由村民各自负责。龙身板凳一般用杉木板制成,长1.5米,宽20厘米。凳面首尾两端各凿有圆形洞眼,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子长唢呐是陕北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它起源于陕北民间,兴盛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主要分布于子长市全境,并辐射至周边靖边县、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宝塔区等地。据记载,金元时期,唢呐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并经改造发展,又被称为“喇叭”“大吹”,明代已盛传民间。 子长唢呐为大唢呐,演奏曲目以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音乐为主。一般分为喜庆乐曲和苦调乐曲。喜庆乐曲用于结婚迎亲,曲调高昂欢快、喜庆祥和,主要有《得胜回营》《大摆队》等;苦调乐曲用于丧葬...
查看更多
古琴艺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体现。古琴艺术在陕西省主要分布在西安地区。历史上,西安不仅是中国古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其重要的形成、发展与繁盛地,在中国琴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随着中国音乐文明史的发展,古琴艺术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于此,并一路向东,播撒于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艺术传承至今的主要表演形式为琴曲独奏、琴箫合奏、琴歌3种,实践方式主要是在琴器斫制等方面予以体现。古琴艺术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祖传说是以禅宗第6代祖师惠能的传奇经历、圣迹、圣物为依托,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六祖传说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新兴县,县城和集成镇的夏卢村、塔脚村、龙山塘村、寺田村等地流传最广泛。此外,在六祖惠能足迹所及的广大地区也有流传,包括广东省其他地区和湖北、江西等地。 六祖惠能(638-713)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与老子、孔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并与孙中山一起被称为岭南两大伟人。他24岁闻经悟道,赴湖北梅寺学法并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成为禅宗六祖。新兴县是惠...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簪汪传》是四印苗代代口耳相传,唱诵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由“无绕”(歌师)“宝冒”(掌坛师,必须是男性)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四印苗”婚丧嫁娶、建房和祭鼓节唱诵。“四印苗”因其妇女服饰上有四个类似于印章的纹样而得名,居住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修文县、乌当区和观山湖区。 《簪汪传》一共约8000行,分10个章节。相传,生活在天朝的簪汪自幼在父亲蝾瑟蟒身边修炼,获得法力。长大后,蝾瑟蟒送他下凡历练。簪汪率众开疆拓土并与妹妹成婚,养育九男五女...
查看更多
尖扎达顿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顿”是藏语,意为神箭之宴、射箭节庆或射箭庆典。“达顿宴”是一项综合性地域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全县农村历来有射箭和举办达顿宴的习俗,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 弓箭的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产。吐蕃时代,射箭是吐蕃男子必操之技艺,用牦牛角制作的小弓弹力极强。唐蕃边境,人民在等待赞普出征或撤退的命令中经常习武,造箭练箭,组织整体对抗比赛,具备显著军事特征。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留存了这些历史记忆。公元841年,吐蕃拉隆•贝吉多杰刺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古老、隆重的宴席习俗,在盛大节庆、隆重聚会、欢度春节、举办婚礼和接待宾客时举办。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是德都蒙古的主要组成部分。德都蒙古全席习俗的主要分布区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委,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还有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居青藏高原的德都蒙古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尤其是德都蒙古...
查看更多
矻扎扎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矻扎扎节是哈尼族祈求丰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盛大节日。千百年来,以耕种梯田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哈尼族,总结了一套围绕梯田稻作开展的农耕礼俗,“矻扎扎节”孕育而生,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如今具有农闲娱乐社交、体育活动及祭祀祈福等丰富内涵,群体传承特征显著。 矻扎扎节在我国哈尼族居住的区域都有分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是哈尼族的主要居住区,有哈尼族人口24万余人,哈尼族村寨440多个,这里的哈尼村寨都有过矻扎扎节的习俗。根据地理位置、语言和服饰的差异...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主要流布于陕甘宁交界地带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文化表现形式,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是其核心传承区域。固原位于西北土高原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脚下,地处陕甘宁交界中心位置,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当地得天独厚的土资源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为传统民间建筑营造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固原自然环境较为严酷、经济相对不发达,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发展出独特的生土建筑和土木结构建筑技术。固原传统建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陕西关中地区世代相承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技艺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5个地市54个区县,还涵盖了甘肃省部分市县,其中,以西安、渭南和韩城等地最具代表性。关中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有“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之说。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渭河东西横贯,长安八水环绕,土地肥沃,优质的木材、石料和土等资源为传统民居营造实践提供了主要材料。 关中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周秦汉唐以来,关中地区多民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