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2 星期四 农历四月廿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94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31)
清单
(12138)
资源
(3104)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9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鄂温克族服饰
2018.12.14
鄂温克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鄂温克族服饰是鄂温克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族服饰。通古斯部落是鄂温克族三个部落之一,其传统服饰具有较强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是鄂温克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 通古斯鄂温克族服饰,是在狩猎与游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当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性的民族服饰,充分彰显了当地鄂温克民众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然、社会的深刻认知,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通古斯鄂温克族服饰从款式上分为男子服饰、少女服饰和已婚女子服饰。男子和少女的服饰采用平...
查看更多
达斡尔族服饰
2018.12.14
达斡尔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斡尔族服饰,是达斡尔人依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的衣着服饰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达斡尔族服饰的主要流布区域之一。 达斡尔族有着悠久历史。17世纪前,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当时达斡尔族服饰的原料主要选用兽皮。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南迁,部分民族迁徙至嫩江流域和呼伦贝尔,南迁后农业迅速发展,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纺织品逐渐成为达斡尔服饰的另一种重要原料。出现了以棉布制作的日常服饰和用...
查看更多
寮步香市
2018.12.14
寮步香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寮步香市,是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一直存续的、以莞香交易为鲜明特色的传统商贸文化空间与习俗。 莞香即沉香,又称“土沉香”“白木香”“女儿香”“牙香树”“蜜香树”,属瑞香科常绿乔木。在明清时期,寮步镇就已经成为莞香的集散中心。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二中记载:“东粤有四市……一曰香市,在东莞之寥步,凡莞香生熟诸品皆聚焉。”清人谭莹在《乐志堂诗集》卷三的《四市诗・东莞香市》中,生动描绘了“欲暑香农未感论,女儿争觅市声喧”的热闹交易场景。 作为特种货品的商贸...
查看更多
马仙信俗
2018.12.14
马仙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仙信俗,是福建省柘荣县民众世代传承的崇信马仙的传统民俗。福建省柘荣县于1945年建县,在明代时隶属于福宁州,清代则归属于福宁府(府治在霞浦县)。 马仙,又被称作“马大仙”“马孝仙”“马真人”“马仙姑”“护国夫人”等,是闽东北、浙东南地区民众崇信的一位女神。据乾隆《福建通志・方外》记载:“马真人,温麻里马氏女也。乾符中,入昆仑山炼丹,仙去。有庙观在焉。”在明清时期,祭祀她的庙宇被称为“马大仙庙”或者“护国夫人庙”。唐缙云县令、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李阳冰撰写...
查看更多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2018.12.14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作为客家先民中原南迁首站,素有“客家摇篮”之美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源远流长,意义多元。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形成与北方士族南迁紧密相连。随着时间推移,在赣南地区落地生根,遍布各县。其中,会昌县的匾额习俗尤为突出,历史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特色鲜明。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会昌正式置县,自那时起,悬挂匾额的习俗便在此扎根。客家匾额起源于传统祠堂建筑,祠堂内的祖先牌位、堂号以及功名匾、寿匾等,都凝聚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这些匾额历史...
查看更多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2018.12.14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是仡佬族在祭祖、节庆、敬客等重要民俗活动时必备的传统礼俗,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这一习俗的起源地和核心流传区域。 在道真方言中,“幺台”意味着“结束”。一场隆重的筵席需要经过茶、酒、饭三个环节才算圆满,所以被称作“三幺台”。完整的仡佬族三幺台习俗还涵盖开席前祭祖和散席后施食两道祭祀程序,以示不忘“开荒业祖、古老前人”。该遗产项目是仡佬族人民将劳动与美食、食俗与礼仪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名称亦因地域和文化不同而有“十...
查看更多
稻作习俗
2018.12.14
稻作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稻作习俗是江西省万年县民众在稻谷栽种、稻米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礼仪与风俗。古往今来,水稻一直是万年县的主要栽培作物。清同治《万年县志》卷二记载:“其田沃衍……农者力穑”,可见当地土地肥沃,农耕之风盛行。境内的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人类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万年逐渐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稻作习俗体系。 祭稻祖是万年稻作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又称“祭稻神”“祭五谷母”,源于上古时期的尝新祭祖活动。《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
查看更多
博格达乌拉祭
2018.12.14
博格达乌拉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格达乌拉祭,又称“神山祭”,是蒙古族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的博格达乌拉,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蒙古帝国建立后,此地成为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仑夫人和弟弟斡赤斤的属地。经考证,诃额仑夫人逝世后,民众将其灵魂赋予此山并祭奠。《华夷译语》中,它被称为“额客朵颜温都儿”,意为“祭祀母亲的高山”。1790年,受藏传佛教影响,扎赉特旗札萨克贝勒玛什巴图王爷派人到拉萨请山神,将山命名为乌力吉朝克图乌拉(吉祥山),定为全旗信奉的神山,颁布封山令...
查看更多
察干苏力德祭
2018.12.14
察干苏力德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察干苏力德祭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供奉仪式,用来表达对察干苏力德乃至对长生天、对苍茫大地、对自然万物和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世代相传的察干苏力德祭流布于两个区域,一个在无定河镇毛布拉格村,供奉的是成吉思汗于1206年宣告成立蒙古大帝国时所建察干苏力德。第二个在苏力德苏木塔莱乌素嘎查,供奉的是1217年成吉思汗授予木华黎的察干苏力德。 苏力德在蒙古语中寓意吉祥、崇高、和谐、团结、祥和,主要有察干苏力德、哈喇苏力德和阿拉克苏力德...
查看更多
苗族花山节
2018.12.14
苗族花山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极具影响力的盛大传统节日。屏边是云南省苗族世居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全县苗族同胞都会齐聚一堂,共同欢庆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又名“采花山”,苗语称“奥道”,“奥”意为祭奠,“道”指山坡。根据历史文献及民间传说,花山节是苗族祭祀祖先、聚集因战乱和迁徙失散族人的族祭活动,其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当时苗人活动的记载。屏边花山节活动主要包含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内涵。 立杆时,要依次进...
查看更多
1
1187
1188
1189
1190
1191
309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