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连戏是中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之一,历史悠久,孕育了诸多剧种、声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作为目连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南陵目连戏主要流布于以南陵为中心的皖南泾县、旌德、宣城、芜湖、繁昌、青阳、太平等地,辐射至江苏溧阳、宜兴,浙江绍兴、新昌、开化,以及江西婺源等地区。 南陵目连戏声腔完整雅气,影响着皖南各地及周边省区目连戏的发展。它经历了围鼓坐唱到民间草台再到花台、独脚莲花台的漫长发展,行当齐全,遗存了宋元戏曲余绪。进入晚清,改以鼓击节为以板击节,音舞美服化道趋于...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金镶玉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姚庄回族乡。郏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陶土、梅花玉和打磨用的木贼草等资源丰富。姚庄乡坐落于郏县东南部,大部分居民为回族,运粮河、洛卞宛古道和万里茶道穿境而过,茶馆、金货铺、陶瓷店生意兴隆,民间有使用金银、玉石佩饰和陶瓷用具的习俗。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为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的孕育、发展创造了优厚的条件。 早期的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主要是在破损的锅...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畲族彩带又称“山哈带”“字带”,是畲族传统的手工编织品,其编制技艺主要流布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村畲寨,以东弄村、岗石村、安亭村等村镇为主要分布区域,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南端,县内山岳重叠,沟壑深邃,畲族民众往往自行种植一年收割三次的苎麻,为畲族彩带编织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畲族彩带编织技艺以手工纺织的棉纱或苎麻为主要原料,也有用丝线编织的。技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框、架杆、配架、配线、整经、做手、做综、上架、织带、织纹、挑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皮艺是蒙古高原居民喜闻乐见、经常运用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文化表现形式。其分布较为广泛,以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为主要分布区域,在陕西、西藏、新疆、青海,乃至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亦有分布。 蒙古族皮艺历史悠久。在古代,动物皮因轻便、耐磨、防潮,成为游牧民族抵御严寒、防护伪装的生活必需品。清代康熙年间,大批汉族民众移居到草原,使草原文化中开始融入农耕文化因素。在两种文化的共同推进和相互作用下,多元素的皮艺生活用具开始出现。 蒙古族皮艺选材严格,工艺严谨,制作...
查看更多
末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末伦,壮语意为“绵长套路的仪式歌”,是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唯一跨越中越国境分布的曲艺形式。它起源于壮族民间仪式咏唱,至晚在清代,已在广西靖西流行,至今有200余年历史。它在壮族社会代代相传,至今长盛不衰,现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市。 末伦以壮语方言德靖土语表演,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可坐着、站立或走动,道具有折扇、手鼓、绣球、铃铛等。早期其伴奏乐器只有铜铃,现有马骨胡、三弦、土胡等。根据旋律曲式,末伦分为上甲和...
查看更多
屯留道情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屯留道情又称“道腔”或“渔鼓”,是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屯留、长子及潞城、长治、壶关一带的曲艺形式。因其早期演唱时多采用道教音乐元素,演唱腔调与寺庙讲经传道时给人的听觉感受基本相同,故称为“道腔”,后称作“道情”。据推算,在清代光绪年间,屯留道情就已盛行于屯留、长子一带,至少已有140年历史。 屯留道情的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屯留方音。多为单人演出。演出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或坐或站地说唱。后以单钹替代了渔鼓,左手持简板,在小指上挂一扇小钹(又称...
查看更多
翼城浑身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浑身板是一种汉族传统舞蹈,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区域,并逐渐流布到山西中北部、陕西省其他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一带。在山西翼城,浑身板主要流传于城南的南梁镇郭家坡村一带和城北的王庄乡部分村庄。 浑身板又叫“花板子”,由表演者手持3片系在一起的檀板,击打身体的各部位而得名。檀板长45厘米、宽7厘米、厚0.7厘米,3片串连在一起,板与板之间夹有小铜钱,末端系有彩带。翼城浑身板的表演分踩街表演和广场表演两种形式。表演动作主要是右手持板击打手、肩、膝...
查看更多
张骞传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骞传说是历代百姓对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不断进行加工、演绎,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在我国分布较广,以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为中心和主要流传地域,扩展至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城固位于陕西南部,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出生地和归葬地。在城固,与张骞传说相关的遗迹有张骞出生地博望村、张骞墓、汉代石虎、古胡城等。 张骞传说表现了张骞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屈不挠、凿空万里的顽强意志,持节不失、矢志不渝、重义守...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物,从自然之物成为人工之物,被纳入人的探索、认知、利用包括审美的范畴,和人结成不同层面的关系,成为食物、工具或者资源、环境乃至心灵寄托等,维持人之生存,延伸人之技能,拓展人之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物本身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不断衍生新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最终结成一张物人关系之网,并呈现今昔文化范畴中的物人关系,揭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实质。 【关键词】物;意识形态化;文化遗产;价值 一、脱胎于自然之物:人工制品的出现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西藏拉孜堆谐。 新华社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2018年以来,在国家多部门的支持下,许多地区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传统工艺。截至去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在“生产性保护”的努力下,众多乡村特色文化资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