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0 星期二 农历四月廿三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六合拳(福建六合门)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建六合门为北少林武术的一大流派,是我国著名拳派之一。据史料记载,其祖师为清末武术教官李风岗,
传承
至今已逾200余年。六合门在福建省各地区都有流传,以福州、厦门、泉州、宁德最为普及;此外,在江西、广东、海南等省广泛分布,亦远播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建六合门内容丰富、理论完整。其核心思想“六合”,是古代拳师在长期攻防实践上总结起来的习拳方法的精华。所谓“六合”,指“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内外相合,始可练拳制敌...
查看更多
西凉掌(亳州晰扬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亳州晰扬掌是我国的一门传统武术。晰,是“清晰”的意思,因习武前要做抬克毕尔扬掌动作,故名“晰扬掌”。它发源于安徽省亳州市,根据元朝末年创编的“古兰健身术”,并结合中国象棋的对阵棋局逐步演化而成。历经七百余年的实践和运用,流传到全国各地,以安徽省为盛,河南、山东、湖北、江苏,乃至台湾等省亦有分布。 晰扬掌由元朝末年清真寺阿訇所创,明朝初年在军队中广为传播,其后在明代抗倭战争、清朝反对外侮及抗日战争等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时,被国...
查看更多
少北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少北拳,是一个源于少林又有其自身特点的拳种。它由明末清初临济武僧觉空与山东张大奇所传,至今已经八代。它主要流布于辽宁锦州、沈阳、大连等地,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亦有流布。近年来,随着发展,远播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少北拳基本内容统称“双功四术”,即九术功、六根功(含八部短拳)两大基本功和拳术、器术、功术、巧术四大术部。拳术由长拳、短打、破拿、巧遁4部25套拳法组成;器术包括古代战场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拐棒棍节、流星弓”等八大类武器二...
查看更多
无极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无极拳产生于清代中期,相传由江南乐符人刘仙岛所创,后传入天津,经历代传人发展,成为技术体系完备的拳种,现主要流传于天津市各区,在河北、辽宁、北京、山东、广东等地亦有流传。 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师门户,军事重镇,外连渤海,内连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在津设“武科场”,加上运河漕运、海关口岸繁荣,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浙江、苏闽等地武林豪杰与船户、商贾、官吏进津者颇多。他们“以拳谋生”“以武会友”“以武结社”,云集定...
查看更多
曲棍球(维吾尔族曲棍球)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维吾尔族曲棍球,维吾尔语称“琼玛克球”和“麦热球”,是一项覆盖面广、涉及群众多的民间体育活动。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的平原地区乡镇。 曲棍球以农民参与为主,是一项群众性娱乐活动,多在农闲和节日时举行。参与者手持曲棍,双方人数不等,最多20人一队,少则两个人进行比赛。场地为半亩以上的平地,用木柱或放石头作标记的方法当球门。规则要求每人必须持“7”字形弯头球棍打球。球棍一般为长度1米左右的木质棍,不允许使...
查看更多
藏棋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棋是流传至今的藏族民间娱乐竞技游戏。其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唐代时已基本成熟,并成为民众日常游戏之一,广泛流行于西藏地区。 藏棋由两人分执黑白棋子布阵对阵,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国王棋、孜久棋、狼和羊棋等十余种。安多地区的成方棋是现当代流传较为普遍的藏棋种类。藏棋的棋子不论黑白,作用功能均平等。棋子在下棋者的主观安排下走动,因摆放位置不同而显现不同优势。藏棋讲究智斗,运用战术计策赢得胜利。其行棋规则体系独特:若一个棋格的3个角上各有一方的3个子,当另一...
查看更多
龙头琴弹唱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曲艺曲种,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集唱、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它是古代藏族扎年琴弹唱的分支曲种,形成于300多年前,在寺院宗教音乐基础上,经创新逐步形成。它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逐渐流传至甘肃其他地方及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龙头琴因其琴头被雕成龙首形状而得名。玛曲龙头琴弹唱,演唱有单档(即一人自弹自唱)、双档(即两人弹琴对唱)、多档(即三五人弹琴联唱)等多种形式;有男女对唱、马背弹唱、组...
查看更多
陕西快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陕西快板是板诵体的曲艺形式。它由顺口溜演变而来,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已在关中民间流传,陕北、陕南和西北地区亦有分布。 陕西快板以关中方言为标准语言,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形式多样,主要有单口快板、对口快板、群口快板、锣鼓快板、快板剧等形式。其语言醇厚、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喜剧色彩和表达能力。表演时讲究手、眼、身、法、步,跳出跳入,模拟各种人物形象。它以击节乐器四页瓦为伴奏乐器,配合颤、磕、碰...
查看更多
古尔鲁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尔鲁”是一种流传在藏族民间的曲艺曲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藏族民间的口头诗歌。15世纪,形成了民间古尔鲁和宗教古尔鲁两种类型,其中宗教古尔鲁的传播更为广泛。目前它主要流布于我国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吉隆县、那曲、昌都等地。 古尔鲁是为传播教理而作,在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对各大宗派教理的
传承
起了独特性作用,成为宗教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15世纪编撰的《米拉热巴传》一书,是藏族历史上第一本集中整理古尔鲁的专著,开创了古尔鲁文体的先河...
查看更多
大本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本曲是流传于云南洱海周边白族地区的古老曲种,是在大理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的变文讲唱,至明代已发展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空前发展。现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宾川县、剑川县、鹤庆县等地区,尤其以大理市最为盛行。 大本曲传统表演由两人完成,一人身穿长衫,手拿花扇或手帕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通常一张桌子、两条凳子便构成表演场面,较隆重的演唱则需要搭台,摆设香案。发展至今,出现了多人表演的形式,演唱时...
查看更多
1
460
461
462
463
464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