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7   星期六   农历四月二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俄罗斯族踢踏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俄罗斯族踢踏舞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的传统舞蹈。塔城位于我国西北部,与中亚哈萨克斯坦接壤,距巴克图口岸12公里,是我国俄罗斯族人口最多的城市。 俄罗斯族踢踏舞突出反映了俄罗斯族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性格和审美情趣,是俄罗斯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喜欢的娱乐形式之一。俄罗斯族踢踏舞一般在各种节庆、礼仪和公众聚会场合表演,男女老少踊跃起舞,具有较强的群众参与性。它的动作丰富多彩,舞步节奏变化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分为单人、双人、三人...
查看更多
南路丝弦
2021.08.23
南路丝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丝弦是河北省独有的戏曲剧种,因地域不同,可分东、西、南、北、中路丝弦。起源于河北南部邢台、邯郸,流行于河北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南路丝弦,是丝弦戏流派的主要分支。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毗邻,东沿卫运河与山东相望,北连石家庄、衡水,南接邯郸,是中原经济区的北方门户。 南路丝弦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又称“弦子腔”“弦腔”“弦索腔”。数百年来,南路丝弦以其特有的声腔艺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通俗易懂的草根风格享誉民间,至今仍有数...
查看更多
吉剧
2021.08.23
吉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剧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在广泛吸收东北大鼓、皮影戏、喇叭戏等东北民间音乐和表演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音乐创作体系完善、行当齐全的独立的戏曲剧种。吉剧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及其周边地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其唱腔分为柳腔、嗨调和特有曲牌,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专调的综合性音乐。它既有奔放高亢的一面,又有华丽委婉的一面,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亲切,具有很强的塑造力。其表演形式既吸收了二人转和东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又融合了其他戏曲剧...
查看更多
满族新城戏
2021.08.23
满族新城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族新城戏是我国的满族戏曲剧种,诞生于吉林省原扶余县(今松原市辖境),因扶余县旧称“新城府”或“新城县”,故称此剧种为新城戏。该剧在松原市各县区及长春、吉林、白城、四平等地普及,辐射影响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多个北方省区。 满族新城戏以扶余八角鼓戏为基础形态,不断吸纳满族民间音乐、宫廷音乐、萨满音乐,形成了板腔体和曲连体结合的音乐风格,通过演绎东北地域故事尤其是满族故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民族融合的思想,凸显地域特色。其念白以普通话为主。行当以生、旦...
查看更多
杂剧作场戏
2021.08.23
杂剧作场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杂剧作场戏,又称“丰场戏”“阔公戏”“人场戏”,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永安市、尤溪县、沙县,核心传承区为文江镇朱坂村和槐南镇槐南村。 杂剧作场戏与南宋杭州的官本杂剧异曲同工,宋元间在闽中形成,明代流传于朱坂村、槐南村一带,系宗族子弟为敬祖酬神演出的仪式戏剧,于春节开场。因演出者自称“杂剧子弟”,称演出为“作场”,故而得名。其剧目样式、唱腔曲调、表演形式融唐宋以来民间祭仪、傩舞、百戏及乐舞于一体,是南戏萌芽时期杂剧的活态遗存形态。杂剧作场戏是社神阔公...
查看更多
宁河戏
2021.08.23
宁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河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于九江市修水县西北部,流行于全丰、上源、港口、小溪、渣津等村镇。修水县位于赣西北幕阜山下修江、汩江、隽水三江源头,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唐宋以来,宁州(即修水县)各地大修祠庙,竞立神会,跳傩报赛,演剧迎送。明初,发源于赣东北的弋阳腔传入宁州,时称“阳戏”,产生了优人扮演的大戏班,时称“香火班”“傩案班”,演唱弋、傩高腔,一人启口,众人帮和,锣鼓助节,唢呐伴奏,俗名“打锣腔”。明代万历年间,昆腔风靡全国。明末清初,安徽的...
查看更多
端公戏(旺苍端公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旺苍端公戏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由端公主持的传统祭祀戏剧,当地民间俗称“傩戏”或“庆坛”。旺苍县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米仓山西段南麓,现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它东邻巴中市南江县,西接广元市朝天区、昭化区,南与苍溪县毗邻,北和陕西省的南郑、宁强县接壤。 旺苍端公戏源于宫廷祭祀歌舞,流传至民间后,演化为地方傩戏,清代中后期盛行于旺苍及毗邻的秦巴山区。据《广元县志》及现存清代手抄本记载,旺苍端公戏可上溯至清代康熙年间。一般由主家邀请班坛,一至数人即...
查看更多
端公戏(昭通端公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端公戏又名“庆坛”“打傩”“做道场”,民间俗称“跳端公”,为傩戏的别称,是巫祝仪式与戏曲表演融合的民间仪式戏剧。昭通端公戏主要流布于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彝良、大关、盐津、永善等县。 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祭戏相融是端公戏的重要特征。除戏剧演跳外,还有杂技、杂耍成分的傩技表演,如过刀关、化骨吞签、飞藤斩喉、金光术等。昭通端公戏一般在立冬后至立春前演出,演出程式为请神、酬神、送神、了愿,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包括念咒、挽诀、画符、禹步等仪式,诵唱有《开坛...
查看更多
白族吹吹腔
2021.08.23
白族吹吹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剧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汤邓、下坞、汤涧、大达、箐干坪、三七、丹嘎、上甸尾一带。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古代西南地区著名的井盐产地,多条盐马古道分别从不同方向与著名的“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相连相接。 白族崇拜本主神,并将四季风调雨顺、清吉平安、六畜兴旺等愿望寄托于神灵,有“三斋不...
查看更多
巴贡(霞尔巴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霞尔巴贡是祈祷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的藏族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麻布加乡拉东和尼白两村。萨迦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县城距日喀则市150公里。全县地形地貌以高山、谷地为主,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萨迦是后藏地区的文化重地,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就在这里。 霞尔巴贡在西藏早期“十明学”实践中产生,起源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讲述了赤松德赞兴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过程。百年前,萨迦寺僧人白琼昂布将其整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