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5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二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怒族达比亚舞是以“达比亚”乐器名称命名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是怒族代表性舞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怒族村寨。 云南省福贡县地处怒江峡谷,江东和江西的怒族达比亚舞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的差异,在弹跳舞步和音乐曲调方面稍有差异,以父子、家族或师徒方式传承。 “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外形似琵琶、三弦,音色清脆、柔和、明亮、节奏鲜明,曲调丰富,富有表现力。达比亚早期为三弦演奏,后演变为四弦演奏,有12种定弦法,可以弹奏出不同内容的怒族民间曲调...
查看更多
水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等县市及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的德昂族村寨。 在德昂族创世神话传说中,水鼓被认为是“远古回音”的再现而受崇拜。水鼓舞最早用于祭天、祭地、祭谷魂等祭祀活动,后来发展为德昂族“浇花节”“泼水节”“龙阳节”等节庆活动的自娱性喜庆舞蹈。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拜师学技和看后自学成才几种。 水鼓又叫“嘎奔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一般长为1.5—2米,其形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转场舞”在布依语中称“勒呜”,是流传于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族居住村寨的传统舞蹈。布依族转场舞是在土司制度下因村寨内部斗争而产生的舞蹈,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布依族村寨男女老少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晒坝场上参与实践。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南、北盘江在县境内交汇而过,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相传清康熙年间,册亨县威旁大寨的寨主王包赛带领村民击退入侵者,并成为当地首领,但在此后常欺压百姓,让民众无法度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隆冬,众人趁寨主催缴柴草之机,多积柴草堆于...
查看更多
瑶族金锣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金锣舞(瑶语称“鲁桑”)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传统舞蹈。因古时使用的铜锣中掺有黄金,故名“金锣舞”。 瑶族中的布努瑶支系是大石山区的开拓者,这里土地稀少,农作物成熟后,鸟兽多来与人争抢食物,布努瑶人民总结经验,常以锣声吓退鸟兽,保护粮食,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瑶族金锣舞。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是瑶族金锣舞成熟稳定并持续发展时期。瑶族金锣舞起先多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为祭祀祖先及娱神而舞。后来,一...
查看更多
棕包脑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棕包脑是一种传统的瑶族祭祀舞,源自湘西南地区梅山文化圈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因舞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而得名,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洞口县长塘、罗溪、月溪、渣坪等瑶族乡和周边的怀化市、贵州省的瑶族居住区。 清道光二十九年黄宅中、张镇南重修,邓显鹤编纂的《宝庆府志·五行·武功》记载:“宋熙宁五年开梅山,猺人以棕包脑装扮鬼神袭官军。”可见棕包脑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湖南省洞口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脉东麓。据传棕包脑是由一个古老传说演化而来。很久以前雪峰山住着一位...
查看更多
耍老虎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耍老虎是流布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包括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常家武虎、小尚虎舞、沁阳言状老虎、温县耍老虎等。“耍”在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 当地民众从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并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民间舞蹈。中站常家武虎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常氏第九世祖常一显、常一贵根据老虎的动作创编出武虎的表演。中站小尚虎舞由清道光年间张氏第十九世张书庭在民间祭祀火神、药王活动的基础上融入家...
查看更多
洪泽湖渔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洪泽湖渔鼓是洪泽湖湖区渔民在长期水上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以敬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活动为载体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现淮安市洪泽区)、宿迁市泗洪县等地,并流传到洪泽湖周边地区甚至山东省微山湖区域。 洪泽湖湖区历史上水患严重,渔民祭祀活动普遍存在。。至清末有千人以上从事渔鼓表演,并从单一的祭祀请神发展成为逢年过节、家族活动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后又融入渔民生产生活动作和苏皖一带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形成今天的洪泽湖渔鼓,兼有陆地表演和船上...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子务武吵子是流布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集健身、娱乐、护村为一体,击钹而舞的集体舞蹈。清乾隆年间,太子务村村民张鸿儒学成武功后,回村开设得胜镖局,并于1728年成立了少林会,自此太子务村形成了习武的传统。当时该村有人将抄写的宫里的乐谱《紧六通》带回村里,张鸿儒把乐曲用做少林会表演时的伴奏,并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武吵子。 武吵子的会头负责吵子会的全面工作,由上一届会头在会员中择优选择。太子务武吵子会有着严格的会规,凡入会者必须服从领导,不允许参与赌博,不许浪...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了人在舞、马亦在舞的艺术境界,于是卡拉角勒哈就成了哈萨克族民间乐舞的名称。   卡拉角勒哈既可在大型的欢乐集会中,也可在小小的毡房里表演;既可独舞,也可双人对舞或多人集体舞蹈;舞法亦因人因地而异;舞蹈...
查看更多
安昭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安昭(土语称“那腾锦莫热”,意为围着圆圈跳的舞蹈)流传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民间喜庆节日和婚礼仪式时用以礼赞祈福的一种群众歌舞。   土族民间有一个关于安昭来历的传说:古代有一个聪明的土族姑娘,为给万民除害,编演了圆圈歌舞安昭,旋转的圆圈舞迷乱了一个叫王蟒的魔鬼的眼睛和心智,人们趁机用绳索套住并杀死恶魔。从此,土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并留下了安昭这种歌舞形式。   参与安昭舞蹈没有人数限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