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竹板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一种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客家方言进行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形成于清中叶,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市,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播到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分布人群超千万。 竹板歌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唱词为五句七字体,一、二、四、五句押韵,多用尾驳尾接韵...
查看更多
藏棋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棋是流传至今的藏族民间娱乐竞技游戏。其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唐代时已基本成熟,并成为民众日常游戏之一,广泛流行于西藏地区。 藏棋由两人分执黑白棋子布阵对阵,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国王棋、孜久棋、狼和羊棋等十余种。安多地区的成方棋是现当代流传较为普遍的藏棋种类。藏棋的棋子不论黑白,作用功能均平等。棋子在下棋者的主观安排下走动,因摆放位置不同而显现不同优势。藏棋讲究智斗,运用战术计策赢得胜利。其行棋规则体系独特:若一个棋格的3个角上各有一方的3个子,当另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建六合门为北少林武术的一大流派,是我国著名拳派之一。据史料记载,其祖师为清末武术教官李风岗,传承至今已逾200余年。六合门在福建省各地区都有流传,以福州、厦门、泉州、宁德最为普及;此外,在江西、广东、海南等省广泛分布,亦远播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建六合门内容丰富、理论完整。其核心思想“六合”,是古代拳师在长期攻防实践上总结起来的习拳方法的精华。所谓“六合”,指“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内外相合,始可练拳制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山区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它源于乡民为方便年轻女子到华蓥山拜佛观光,于每年农历三月举办的“滑竿抬幺妹,祈求五谷丰”活动,最远可追溯至唐朝,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广安市的华蓥山区,山势险峻陡峭,道路崎岖,自古以来是连接川渝的主要驿道,被誉为“川东门户”。随处皆见苍翠茂密斑竹、楠竹、青冈木为滑竿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华蓥山被誉为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享有“西朝峨眉、东朝宝鼎”之美誉,香火繁盛,位于华蓥山上的宝...
查看更多
姑娘追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在节日庆典、婚庆典礼、阿肯阿依特色上举行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马上娱乐活动。姑娘追的形成历史久远,15世纪的典籍中已有相关记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及周边的哈萨克族居住的市县及乡镇。 在游牧生活和草原文化的熏陶下,哈萨克族人民从小练就了健壮的体魄和高超的骑术,马上运动不仅是哈萨克人民娱乐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群体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举行姑娘追时,男女青年交错组合,分成两队。参加姑娘追的姑娘和小伙子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良飞叉是盛行于天津武清一带融强身健体与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盛行于明清时期,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以天津武清为核心传承区域,辐射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永良飞叉所在地属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畿,南临大清河,东接津门,北望京都,西达冀晋。明清时期,重武崇文之风甚浓。当地民众在娱乐中把武术、杂技结合并配以舞和乐,形成飞叉活动,并不断完善成熟,成为天津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 永良飞叉以“腿功”见长,有别于其他地区飞叉,它是独特的既带有武术性又区别于...
查看更多
临泉杂技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泉杂技,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民间杂技形式。据出土文物推断,距今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 临泉杂技团队分布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8个乡镇、街道、园区,已成为临泉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泉杂技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并走出国门,到海外多个国家参加展演,受到世界人民喜爱。民间曾流传“国际杂技看吴桥,民间杂技看临泉”之说。 临泉杂技具有新、奇、巧、险的特点,讲究新节目、新动作、新构思、新立意;追求有别于其他杂技的特殊艺术效果,具有平中求险...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怀远藤编是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始于清末,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以当地所产藤条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加工、编制等十数道工序,制成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家具,如茶具、藤椅、沙发、藤床等;近年来也制成室内外装饰、装置,用于酒店、餐厅、学校等公共空间的装饰和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 怀远的藤材以本地鸡冠山上特有的青藤、瓜藤、三叶楠藤为原材料,纹理细腻,色泽温润。藤皮表面有淡淡的纹理和光滑肌理;藤芯经过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是流传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地区,以本地沿海地区长度30厘米以上的少女头发为“线”,用苏绣传统针法进行绣制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它源于唐代信女用发丝绣制佛像的习俗,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及其周边地区。 东台发绣以人发作原料,用料奇特,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其画面注重单色线描,风格古朴典雅、苍润秀丽。其作品有一墨绣、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等多种类型,包含发绣长卷、胎毛绣、微发绣等多种形式。为了丰富...
查看更多
厦门珠绣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厦门珠绣是以各式中空玻璃珠和电光胶片为材料,运用八大技法,绣制出深浅浮雕图案的传统手工技艺,清末民初形成于福建厦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项目现今以福建省厦门市为核心区,扩散至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等地,此外,广东潮汕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亦有分布。 厦门珠绣以丝绒布、皮革等面料辅以棉内衬为载体,选择形态各异的中空玻璃珠、电光胶片为绣制基材,利用平绣、凸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珠绣、叠片绣等技法,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排列组合,用对比、均衡、对称、凹凸等表现...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