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198)
机构
(0)
政策
(34)
资讯
(791)
清单
(31)
资源
(75)
学术
(256)
百科
(0)
其他
(1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剪纸(静乐剪纸)保护实践总结
2019.12.28
保护实践总结
2000年,静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14年,静乐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始于汉代流传至今,风格独特,是真正扎根于民间的平面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也是历史的见证,在传承中体现出较强生命力。在剪纸项目的保护传承中,静乐县文化馆非遗中心经过积极挖掘、搜集、整理和讨论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剪纸项目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路径。 一是代代师徒相传,人才培养不歇力。静乐县省级传承人辛翠平代代师徒...
查看更多
剪纸(扬州剪纸)保护实践总结
2019.12.28
保护实践总结
扬州剪纸以其“秀丽、灵动、柔美、典雅”的艺术风格成为南方剪纸的杰出代表。它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求新求变,“圆如秋月、线如胡须、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各种技法的巧妙运用,从而形成了扬州剪纸特有的“剪味纸感”。 近年来,扬州市逐年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力度,其中扬州剪纸属重点项目之一。经多年努力,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普查、收集、考证、保存,初步理清了扬州剪纸的历史发展脉络...
查看更多
匠心传承 汲古镌今:“瑞福新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暨中国篆刻艺术申遗成功10...
2019.12.28
10周年媒体报道
2019年9月30日,由市委宣传部、西泠印社共同举办的“瑞福新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中国篆刻艺术申遗成功10周年作品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拉开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篆刻艺术申遗成功十周年作品展的帷幕。展览得到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文化,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从古老的良渚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到以西泠印社为代表的金石篆刻
活态传承
,杭州,就因千百年锻造而成的文化烙印,被世人所...
查看更多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活态传承
实践案例”入选国家级非遗优秀案例
2019.12.28
10周年媒体报道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发布非遗与旅游融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传统工艺振兴三个方面的优秀案例。泰顺县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活态传承
实践案例”从全国347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国家级非遗优秀案例。 自2006年起,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共137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分类保护工作水平,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开展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遴选工作。遴选...
查看更多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总结
2019.12.28
保护实践总结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年来,泰顺县作为申报单位之一,积极履行申报时做出的承诺,推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当代社会有序传承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获得宝贵的经验。 一、保护措施及主要成效 (一)出台政策法规,健全保障机制。2012年,泰顺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总结
2019.12.28
保护实践总结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庆元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庆元县政府和当地社区民众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庆元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庆元县现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掌...
查看更多
剪纸(莒县过门笺)保护实践总结
2019.12.27
保护实践总结
“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境,是莒县流传久远的古老习俗。“过门笺”的作品形式多样,体裁广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莒县过门笺项目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9月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查看更多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推出首批书目
2019.12.27
要闻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 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25日在京面世,该工程编纂出版的《大系》大型文库是有史以来记录民间文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种类最齐全、形式最多样、最具活态性的文库。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潘鲁...
查看更多
格萨(斯)尔保护实践总结
2019.12.26
保护实践总结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称《格萨尔王传》,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部篇幅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格萨尔》史诗在流传、演变和本民族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知识汇总、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精神寄...
查看更多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保护实践总结
2019.12.25
保护实践总结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全民参与、久盛不衰,内容极为丰富,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非常有特色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传承。2009年9月,苏州端午习俗作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端午节的渊源最早或可追溯至吴越图腾祭、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后随着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了苏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市民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
查看更多
1
70
71
72
73
74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