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9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十六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是流布于安徽省潜山市的传统制陶技艺,现主要分布于该市痘姆乡,同时辐射至周边区域。潜山市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蕴含大量富硒富锌天然陶土和丰富的松柴资源,为制陶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主要包括制泥、慢轮制坯、泥条盘筑、自然晾干、刻字雕花、素烧上釉、龙窑烧制等步骤,其中制泥、装窑和烧制工序最为讲究。痘姆陶泥取自地下5米深土层,使用前经过6个月以上的自然风化,以及碾压、陈腐、摊晒、去杂、粉碎、练泥(排除空气...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足石雕是流传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石雕艺术的总称。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朝初期,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现今以重庆市大足区为主要分布区域,并影响周边的巴蜀地区。大足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处成渝腹心,扼守巴蜀交汇之地,全区分布各类长石石英砂岩,岩体较厚,十分适宜石雕作品创作和生产,其中宝兴镇石材储量最大。 大足石雕主要采用大足本地出产的砂石、青石,后引进贵州、四川等地出产的紫袍玉、汉白玉为材质,按料选材,因材施艺,以大足境内发达的小五金器具作为工具,将其天然色彩...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斯马卓是藏族民间艺人表演的娱人性腰鼓舞,属卓舞的一种,因主要流传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斯马村而得名,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桑珠孜”意为如愿以偿,位于日喀则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贯穿东西,气候相对温和,具有季风和干旱高原性气候特征。 斯马卓舞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表演场面气势恢宏,气氛欢快热烈,时而舒缓,时而奔放。舒缓时边唱边舞,击鼓动作显得悠闲自得;奔放时只舞不唱,动作幅度大,击出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葫芦制作技艺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布,天津葫芦制作技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在天津诞生、传承、发展,并辐射至北京、河北等地。从自然环境看,天津位于九河下梢,又紧邻渤海,土壤类型多样,适合葫芦种植;从人文环境看,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商业重镇,同时也是北方文玩中心。这些都为天津葫芦制作技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 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主要指赵氏葫芦制作技艺,是指通过勒、范、烙、雕、画等技法,使本自天然的葫芦长得尽如人意,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的传统手工艺。该技艺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是我国较早的窑变釉瓷烧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段店、白象店、桃花店及周边郏县、新华区。鲁山县地处伏牛山东麓,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盛产煤、铁、石膏、长石、石英、方解石、玛瑙、马骨石、粘土、黑药等制瓷原料,质高、易开采,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使用分相釉技术,烧制出集黑、白、蓝釉于一体的瓷器,改变了唐代瓷器青、白、黑单一釉色的局面,为以后钧瓷和乳浊釉类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台发绣又称“墨绣”,是流传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地区,以本地沿海地区长度30厘米以上的少女头发为“线”,用苏绣传统针法进行绣制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它源于唐代信女用发丝绣制佛像的习俗,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及其周边地区。 东台发绣以人发作原料,用料奇特,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其画面注重单色线描,风格古朴典雅、苍润秀丽。其作品有一墨绣、润色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等多种类型,包含发绣长卷、胎毛绣、微发绣等多种形式。为了丰富...
查看更多
无极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无极拳产生于清代中期,相传由江南乐符人刘仙岛所创,后传入天津,经历代传人发展,成为技术体系完备的拳种,现主要流传于天津市各区,在河北、辽宁、北京、山东、广东等地亦有流传。 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师门户,军事重镇,外连渤海,内连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在津设“武科场”,加上运河漕运、海关口岸繁荣,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浙江、苏闽等地武林豪杰与船户、商贾、官吏进津者颇多。他们“以拳谋生”“以武会友”“以武结社”,云集定...
查看更多
佾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佾舞是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乐舞,始源于西周时期的雅乐。佾者,列也,专指乐舞的行列。按照西周用乐制度,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后用于祭祀孔子,为“释奠乐”中的乐舞。福建的佾舞,主要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中心传承区域,影响遍及福州、漳州、龙岩等地。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隶属福州市,是一座置县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十分重视儒家文化传承,拥有较多的礼乐遗产。 表演佾舞的童生称为“佾生”,分东西两班,八佾64人,六佾...
查看更多
嘉禾伴嫁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伴嫁歌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婚嫁风俗音乐,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风俗音乐之一,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广为流传并辐射到周边的桂阳、临武、新田、蓝山、道县和宁远等地。 伴嫁歌是湖南省嘉禾县的传统民歌,发源于劳动号子和生活吟唱。嘉禾县境及周边地域凡有婚嫁,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会自发来到新娘子家伴嫁。无论“伴小嫁”或“伴大嫁”,参加活动的均为女性,分称“歌头”“伴头”“歌舞手”等。伴嫁歌舞结构完整,表演程序整饬,分“安席歌”“耍歌”“长歌”“舞歌”等。民歌界有“北有兰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是发源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南雄市、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部分地区,在海外也有流传。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主要讲述了南宋至元初,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翻越南岭到达南雄珠玑巷,随后陆续有186个姓氏先后130多次从珠玑巷出发,南迁珠江三角洲,开拓岭南传承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传说包括三大类。一是公元1131年,因天灾地动,贡生罗贵领衔珠玑巷33姓97户1000多人乘槎南迁,历经连州荔枝山逃难、南海破排等九死一生,最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