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俄罗斯族巴扬艺术,即键钮式手风琴演奏艺术,是主要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部分地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伊犁州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地域优势十分突出。伊犁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美誉。 “巴扬”是键钮式手风琴的俄文音译,它是俄罗斯民族广泛使用的民族乐器,随着俄罗斯移民的迁徙传到我国。与传统的键盘式手风琴不同,巴扬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是江南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分布于长三角及江南广大地区,传承区域主要包括上海市(奉贤区、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徐汇区等)、江苏省(南京高淳、丹阳、苏州、无锡、镇江等)和浙江省(杭州富阳、淳安、嘉兴、湖州、绍兴上虞、慈溪等)。 孙氏二胡艺术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一群散居浙北的流浪盲艺人和道士。后因社会动荡,艺人流动加剧,该遗产项目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19世纪末,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至乐师、道士孙世荫,后在孙氏家族世代相传,并形成完整的传承谱系...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朝鲜族奚琴艺术是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在黑龙江、辽宁以及其他省份的朝鲜族居住区也有传承。奚琴是朝鲜族拉弦乐器,又称“胡琴”“稽琴”“奚胡”等,相传是我国古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制的,故称“奚琴”。 据史料记载,奚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了15世纪,奚琴已成为朝鲜民族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在演奏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奚琴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目前中国朝鲜族舞蹈...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家鼓吹乐棚,是集音乐、打击乐与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演艺形式,由武家民间鼓乐班世代相传,现在主要活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及其周边地区。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北邻齐齐哈尔,西与世界著名的丹顶鹤之乡扎龙自然保护区相邻,东有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居住着汉、蒙、回、满、苗、布依等民族。 鼓吹乐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密切相关,每逢红白喜事、岁时节庆或开业开市等重要活动,大家都会邀请鼓乐班表演,烘托气氛。武家鼓吹乐棚的精髓是“老”“美”“全”“花”。 “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龙鼓吹乐是极具地域色彩的传统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东丰县、柳河县,以梅河口市的山城镇、中和镇、红梅镇、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曙光镇、黑山头镇、进化镇最具代表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海龙鼓吹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当地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闯关东”移民潮,关内一些鼓吹乐艺人途经辽宁来到山城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在不断融合东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粗犷豪放又不失婉约细腻的海龙...
查看更多
两当号子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两当号子是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全境及周边市县。两当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称,为两当号子的产生与传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两当号子以“湖广广”腔演唱,极具特色,根据演唱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花号子”和“排号子”两种类型。“花号子”分布在云屏镇、广金工作站、站儿巷镇、泰山乡这些深山密林区。这个地域内人人善歌,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哼小调、喝号子。“花号子”调式为五音。除使用一些虚词之外...
查看更多
阿柔逗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逗曲”藏语俗称“喜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歌曲,其曲调独特,节奏缓缓如流水,生活气息浓厚。阿柔逗曲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及其周边乡镇村落。阿柔乡海拔3000米,位于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5公里。乡境东邻峨堡镇,南接默勒镇、多隆乡,西连八宝镇,北靠走廊南山与甘肃省民乐县为界。 “逗曲”意为相互对歌,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为了排遣放牧时的寂寞而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他们利用放牧闲暇,男女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相互对答,相互逗...
查看更多
甘州小调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掖古称甘州,甘州小调是流传于甘肃省张掖市的民间音乐。张掖绿洲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据考证,甘州小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东灰山人的音乐。公元4-5世纪时,北凉王沮渠蒙逊吸收龟兹、胡羌及汉族音乐,创造了《秦汉乐》,后又改编为《西凉乐》。唐朝时《西凉乐》进一步发展,成为宫廷“十部乐”的主要曲目之一,后发展成《甘州大曲》,从《甘州大曲》又...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萨玛”为门巴语,意为民歌,也是门巴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门巴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吉巴门巴民族乡、麻麻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和勒布办事处。错那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是西藏的边境县之一。 千百年来,门巴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把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灵云飘荡的奇思妙想和理想与追求、幸福与苦难,寄予在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故事、一个个舞蹈中,萨玛民歌因而成为门巴族民间文化的重...
查看更多
独龙族民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龙族民歌又称“曼祝”,是独龙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历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该乡地处贡山县西部,东邻贡山县丙中洛乡、茨开镇,西南连担当力卡山,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乡。 独龙族民歌可分为劳作歌、习俗歌、祭祀歌、情歌、儿歌、颂歌等类型,审美情趣独特,是独龙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表达情感、传递诗意的基本方式之一。独龙族的劳作歌很丰富,春耕播种时唱《播种歌》,秋收打场时唱《收粮食歌》,妇女织布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