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杂剧作场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杂剧作场戏,又称“丰场戏”“阔公戏”“人场戏”,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永安市、尤溪县、沙县,核心
传承
区为文江镇朱坂村和槐南镇槐南村。 杂剧作场戏与南宋杭州的官本杂剧异曲同工,宋元间在闽中形成,明代流传于朱坂村、槐南村一带,系宗族子弟为敬祖酬神演出的仪式戏剧,于春节开场。因演出者自称“杂剧子弟”,称演出为“作场”,故而得名。其剧目样式、唱腔曲调、表演形式融唐宋以来民间祭仪、傩舞、百戏及乐舞于一体,是南戏萌芽时期杂剧的活态遗存形态。杂剧作场戏是社神阔公...
查看更多
满族新城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族新城戏是我国的满族戏曲剧种,诞生于吉林省原扶余县(今松原市辖境),因扶余县旧称“新城府”或“新城县”,故称此剧种为新城戏。该剧在松原市各县区及长春、吉林、白城、四平等地普及,辐射影响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多个北方省区。 满族新城戏以扶余八角鼓戏为基础形态,不断吸纳满族民间音乐、宫廷音乐、萨满音乐,形成了板腔体和曲连体结合的音乐风格,通过演绎东北地域故事尤其是满族故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民族融合的思想,凸显地域特色。其念白以普通话为主。行当以生、旦...
查看更多
吉剧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剧以东北二人转为基础,在广泛吸收东北大鼓、皮影戏、喇叭戏等东北民间音乐和表演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音乐创作体系完善、行当齐全的独立的戏曲剧种。吉剧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及其周边地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其唱腔分为柳腔、嗨调和特有曲牌,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专调的综合性音乐。它既有奔放高亢的一面,又有华丽委婉的一面,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亲切,具有很强的塑造力。其表演形式既吸收了二人转和东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又融合了其他戏曲剧...
查看更多
俄罗斯族踢踏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俄罗斯族踢踏舞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的传统舞蹈。塔城位于我国西北部,与中亚哈萨克斯坦接壤,距巴克图口岸12公里,是我国俄罗斯族人口最多的城市。 俄罗斯族踢踏舞突出反映了俄罗斯族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性格和审美情趣,是俄罗斯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喜欢的娱乐形式之一。俄罗斯族踢踏舞一般在各种节庆、礼仪和公众聚会场合表演,男女老少踊跃起舞,具有较强的群众参与性。它的动作丰富多彩,舞步节奏变化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分为单人、双人、三人...
查看更多
黄羊钱鞭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羊钱鞭是集武术与舞蹈于一体,既健体又益智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黄羊钱鞭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
传承
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在古代,这里既是水草丰美的游牧民族的苑囿,又是兵戈铁马的军事战略要地,还是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的中转站。 黄羊钱鞭节奏明快,动作粗犷豪放。它的道具“鞭”以硬杂木为主体,是长近1米、直径约3厘米的直棍,两头分别凿两个3厘米长不同方向的竖空心孔,象征一年四季。古钱币悬空在孔眼中,寓意为一年24个节气...
查看更多
陇西云阳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陇西云阳板是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是典型的佛道合一宗教祭祀活动的产物,风格独特、覆盖面广、民众参与度高。巩昌镇位于陇西县城区,渭河上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陇西云阳板表演的道具、队伍、内容、形式、乐器、乐曲有一套基本程式。表演队一般一组有4人,队员头束双髻,顶戴红花,披云肩,系战裙,着短裤,足蹬青线麻鞋,上缀一颗鲜艳的红绒球,手执云阳板为道具。此板长约3尺许,宽约2.5寸,4片为1副,顶端用红丝线串铜钱拴系。舞者手持云阳...
查看更多
傣族白象、马鹿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傣族白象、马鹿舞是广泛流传于云南省西南部傣族居住区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勐永镇、孟定镇和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勐马镇、芒信镇、公信乡、景信乡的70余个傣族村寨中。 傣族白象、马鹿舞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已有记载。该舞蹈带有傣族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遗痕,之后的发展又与佛教流传密切相关。傣族人民用该舞蹈来表达内心的尊重礼赞和虔诚恭敬,表达祝福吉祥幸福的心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象,傣语称“奘芬”;马鹿,傣语称“岗”。白象、马鹿舞傣语统...
查看更多
苗族古瓢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古瓢舞,苗语名“gix hab(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主要流传于黔东南、黔南“百鸟衣型服饰”支系苗族居住区,以丹寨县雅灰乡的雅灰、送陇为核心区,辐射至雷山县达地乡也蒙、古月,榕江县摆贝,以及黔南州三都县都江镇羊福片区、巫不片区、坝街片区等地的苗寨。这里环境优美,山高坡大,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古瓢舞文化。 古瓢舞的主要道具古瓢琴是用泡桐木制作的,以牛筋为弦,用马尾或棕丝做弓。它有两根琴弦,可以发出8个与当地...
查看更多
壮族打扁担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打扁担,壮语为“打鲁列”,是以扁担和板凳等作为舞具,模拟农业生产劳动的壮族传统舞蹈。壮族打扁担广泛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上林、大化、东兰、南丹等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为其核心
传承
地区。 壮族打扁担历史悠久,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清代道光年间《白山司志》均有相关记载。壮族打扁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男女老少均可表演。每逢春节、三月三,都安县的壮族男女老少,就会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欢快地跳起打扁担舞。舞蹈动作质朴...
查看更多
多耶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耶”是侗语的谐音,汉译为“踩歌堂”,是侗族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它广泛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及周边侗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等13个乡镇,是其主要流布区域。 多耶历史悠久,起源于侗族先民的生产劳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邝露的《赤雅》和《大清一统志•柳州府》都有相关记载。根据舞蹈的场合,多耶分为耶堂和耶雕两类。耶堂为歌颂始祖、祭祀祈福的舞蹈,主要在祭祀场合举行,由德高望重者领...
查看更多
1
43
44
45
46
47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