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大本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本曲是流传于云南洱海周边白族地区的古老曲种,是在大理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的变文讲唱,至明代已发展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空前发展。现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宾川县、剑川县、鹤庆县等地区,尤其以大理市最为盛行。 大本曲传统表演由两人完成,一人身穿长衫,手拿花扇或手帕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通常一张桌子、两条凳子便构成表演场面,较隆重的演唱则需要搭台,摆设香案。发展至今,出现了多人表演的形式,演唱时...
查看更多
旭早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旭早,水语,“旭”意为歌、“早”意为双,即水族双歌,因演唱由双方构成、曲目俱为偶数而得名,是水族特有的说唱艺术。其产生无文献记载,在民间口传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出现用汉字记录水语读音的双歌抄本。它主要
传承
于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分布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黔南州、黔东南州等地区。 旭早用水语演唱,不用乐器伴奏,运用合唱、独唱、韵白、吟咏、和声等多种方式,演唱者扮演歌中两个或多个角色。其结构分为说白和吟唱,开头用说白介绍主要角色(人或拟人化的动植...
查看更多
嘎百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嘎百福,为苗语音译,是嘎百福歌的简称,意为“成串的圈套歌”,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人民用苗语说唱的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嘎百福主要流传于贵州的雷山、台江、剑河、凯里、丹寨、榕江等县市,核心区为雷山县、台江县和凯里市。其产生年代无文字记载,从曲目内容推测,至少有300年历史。 嘎百福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演时不用伴奏,采用一人自说自唱,或一人说、二人对唱的方式。其说唱的音乐旋律为二句式结构,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模仿。表演者用...
查看更多
末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末伦,壮语意为“绵长套路的仪式歌”,是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唯一跨越中越国境分布的曲艺形式。它起源于壮族民间仪式咏唱,至晚在清代,已在广西靖西流行,至今有200余年历史。它在壮族社会代代相传,至今长盛不衰,现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市。 末伦以壮语方言德靖土语表演,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可坐着、站立或走动,道具有折扇、手鼓、绣球、铃铛等。早期其伴奏乐器只有铜铃,现有马骨胡、三弦、土胡等。根据旋律曲式,末伦分为上甲和...
查看更多
竹板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一种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客家方言进行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形成于清中叶,
传承
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市,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播到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分布人群超千万。 竹板歌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唱词为五句七字体,一、二、四、五句押韵,多用尾驳尾接韵...
查看更多
天门渔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门渔鼓是以天沔方言演唱,且说白、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江陵、汉川、京山等地。它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道教的道情与江汉平原的民间曲调结合发展而来。 天门渔鼓唱腔丰富,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主腔,可演绎各类人物,准确表达各种情绪。它有完整的曲牌体系和一整套规范的程式。其唱词为五五七五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语言来源于大众话、歇后语和俏皮话,具有荆楚文化的韵味和江汉平原方言的特点,朗...
查看更多
陕州锣鼓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陕州锣鼓书是流传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所属区域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因演唱时有锣、鼓伴唱击节而得名。因其后期发展中增加了主奏乐器四股弦,故亦称“四股弦书”。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跳神活动,清初已在三门峡地区广泛流行,至嘉庆、道光年间,艺人们开始组班行艺,后不断发展,兴盛至今。现在主要流行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所辖的陕州区、卢氏县、灵宝市,以及周边河南省、山西省部分县市。 陕州锣鼓书演出形式为坐唱,以唱为主,声调高昂,节奏严谨。演出班组一般由四至八人组成,伴奏乐器为锣、鼓...
查看更多
江西莲花落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西莲花落是流传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明代中后期已在赣北一带出现;至清代,赣中、赣西、赣南一带均有流传,并形成众多分支流派。各流派同中有变,姿彩各异,在同类曲种中独树一帜。赣东北的“鹰潭莲花落”“鄱阳莲花落”、赣中的“吉安莲花落”“南昌莲花落”、赣东南的“抚州莲花落”、赣南的“赣州莲花落”,以及赣西的“宜春莲花落”“萍乡莲花落”均为较有代表性的流派。 其传统表演形式基本为采用击节乐器伴奏的诵唱叙述,各地大同小异。如萍乡地区流布的莲花落通常为一人...
查看更多
都昌鼓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都昌鼓书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江西省都昌县的一种曲艺“小书”形式,俗称“唱传”,百姓亦称之为“说书”。它源于宋代都昌的书院讲学之风和明代演述传奇故事的“讲传”表演,后吸收都昌文词戏、采茶戏及江西道情等艺术元素,逐步发展而成,形成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如今除都昌县外,在周边的湖口、彭泽、鄱阳、景德镇、乐平等县市也很流行。 演唱都昌鼓书的多为盲艺人。他们左手打板,右手击鼓;夹板打节奏,鼓点造气氛。有时还以夹板当象征性道具使用,用激越的鼓点和变化的板声,模状各...
查看更多
南昌清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昌清音是流行于江西省南昌市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它发端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至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以班社方式挂牌演出,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早期主要在文人雅士间流行。现流传地域以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为中心,周边市镇的部分地区,及湖北、安徽、江苏等广大乡镇亦有分布。 南昌清音的表演形式,是以赣方言昌都片的南昌方音作为舞台语言,以一人或多人分持简板、扁鼓、二胡、京胡、三弦、琵琶、月琴和扬琴,或站、或坐、或站坐配合,进行单口、对口、群口或主演与乐队的唱和式演唱;传...
查看更多
1
41
42
43
44
45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