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8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一   谷雨 谷雨
搜索
陵川钢板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陵川钢板书是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及河南省部分地区的曲艺“小书”形式,因表演者手持钢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它形成于山西省陵川县,由当地的“干板书”与河南的“四股弦”音乐结合、演变、发展而成,形成年代无文字记载,至迟在清代中后期就已盛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陵川钢板书的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小段书一韵到底,中长篇节目则中间换韵,唱腔为板腔体,分“引腔”“正腔”“哭腔”“紧腔”等。早期为一人自击鼓板坐场说唱,一人多角进...
查看更多
屯留道情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屯留道情又称“道腔”或“渔鼓”,是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屯留、长子及潞城、长治、壶关一带的曲艺形式。因其早期演唱时多采用道教音乐元素,演唱腔调与寺庙讲经传道时给人的听觉感受基本相同,故称为“道腔”,后称作“道情”。据推算,在清代光绪年间,屯留道情就已盛行于屯留、长子一带,至少已有140年历史。 屯留道情的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屯留方音。多为单人演出。演出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或坐或站地说唱。后以单钹替代了渔鼓,左手持简板,在小指上挂一扇小钹(又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蔡家洼五音大鼓是流传于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及其附近地区的曲艺形式。其前身“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已出现,起初在承德行宫内以“清音会”的形式自娱说唱,后流入民间,传至京南、天津和河北的兴隆及安次(今廊坊)一带。其中,传入安次的一支,发生变异,孕育了“北京琴书”。传至河北兴隆一带的分支,辗转流入密云后,与当地的方音相结合,逐渐发展为蔡家洼五音大鼓。 蔡家洼五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且采用密云方音,另有四人分持三弦、四胡...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诞生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土生土语话剧是土生葡人社群的传统戏剧艺术。扎根澳门的土生葡人是具有自身语言、饮食习惯和生活特色的文化群体,它包括葡人与华人或其他族群结合的后裔,其祖先在三百年前已定居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处珠江口西面,北面连接珠海市,东面与香港隔海相距约60公里。 土生土语话剧为澳门独有,其演出语言土生土语又名“澳门语”,是中西文化交流衍生出来的语言,为口头语,属葡、亚混合语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土生土语话剧...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霞尔巴贡是祈祷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的藏族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麻布加乡拉东和尼白两村。萨迦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县城距日喀则市150公里。全县地形地貌以高山、谷地为主,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萨迦是后藏地区的文化重地,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就在这里。 霞尔巴贡在西藏早期“十明学”实践中产生,起源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讲述了赤松德赞兴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过程。百年前,萨迦寺僧人白琼昂布将其整理...
查看更多
白族吹吹腔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剧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汤邓、下坞、汤涧、大达、箐干坪、三七、丹嘎、上甸尾一带。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古代西南地区著名的井盐产地,多条盐马古道分别从不同方向与著名的“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相连相接。 白族崇拜本主神,并将四季风调雨顺、清吉平安、六畜兴旺等愿望寄托于神灵,有“三斋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旺苍端公戏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由端公主持的传统祭祀戏剧,当地民间俗称“傩戏”或“庆坛”。旺苍县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米仓山西段南麓,现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它东邻巴中市南江县,西接广元市朝天区、昭化区,南与苍溪县毗邻,北和陕西省的南郑、宁强县接壤。 旺苍端公戏源于宫廷祭祀歌舞,流传至民间后,演化为地方傩戏,清代中后期盛行于旺苍及毗邻的秦巴山区。据《广元县志》及现存清代手抄本记载,旺苍端公戏可上溯至清代康熙年间。一般由主家邀请班坛,一至数人即...
查看更多
宁河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河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于九江市修水县西北部,流行于全丰、上源、港口、小溪、渣津等村镇。修水县位于赣西北幕阜山下修江、汩江、隽水三江源头,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唐宋以来,宁州(即修水县)各地大修祠庙,竞立神会,跳傩报赛,演剧迎送。明初,发源于赣东北的弋阳腔传入宁州,时称“阳戏”,产生了优人扮演的大戏班,时称“香火班”“傩案班”,演唱弋、傩高腔,一人启口,众人帮和,锣鼓助节,唢呐伴奏,俗名“打锣腔”。明代万历年间,昆腔风靡全国。明末清初,安徽的...
查看更多
杂剧作场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杂剧作场戏,又称“丰场戏”“阔公戏”“人场戏”,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永安市、尤溪县、沙县,核心传承区为文江镇朱坂村和槐南镇槐南村。 杂剧作场戏与南宋杭州的官本杂剧异曲同工,宋元间在闽中形成,明代流传于朱坂村、槐南村一带,系宗族子弟为敬祖酬神演出的仪式戏剧,于春节开场。因演出者自称“杂剧子弟”,称演出为“作场”,故而得名。其剧目样式、唱腔曲调、表演形式融唐宋以来民间祭仪、傩舞、百戏及乐舞于一体,是南戏萌芽时期杂剧的活态遗存形态。杂剧作场戏是社神阔公...
查看更多
满族新城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族新城戏是我国的满族戏曲剧种,诞生于吉林省原扶余县(今松原市辖境),因扶余县旧称“新城府”或“新城县”,故称此剧种为新城戏。该剧在松原市各县区及长春、吉林、白城、四平等地普及,辐射影响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多个北方省区。 满族新城戏以扶余八角鼓戏为基础形态,不断吸纳满族民间音乐、宫廷音乐、萨满音乐,形成了板腔体和曲连体结合的音乐风格,通过演绎东北地域故事尤其是满族故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民族融合的思想,凸显地域特色。其念白以普通话为主。行当以生、旦...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