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太子务武吵子
2018.12.14
太子务武吵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子务武吵子是流布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集健身、娱乐、护村为一体,击钹而舞的集体舞蹈。清乾隆年间,太子务村村民张鸿儒学成武功后,回村开设得胜镖局,并于1728年成立了少林会,自此太子务村形成了习武的传统。当时该村有人将抄写的宫里的乐谱《紧六通》带回村里,张鸿儒把乐曲用做少林会表演时的伴奏,并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武吵子。 武吵子的会头负责吵子会的全面工作,由上一届会头在会员中择优选择。太子务武吵子会有着严格的会规,凡入会者必须服从领导,不允许参与赌博,不许浪...
查看更多
左权小花戏
2018.12.14
左权小花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左权小花戏是覆盖山西省左权县全境,辐射周边的和顺县、榆社县、武乡县、黎城县等地的地方民间传统舞蹈,旧时称“社火”,集民歌、舞蹈和戏剧为一体,以歌抒情、以舞传神、以戏表意。 山西省左权县古称“阳邑”“辽河”“辽州”“辽山”“辽县”。据《辽州志》记载,每逢元宵佳节,街巷门首均张灯垒火,村中男女在“社火”前导下集队而行,名曰“走百病”,有消灾祈福之意。明末清初,一些村寨的“社火”已有20余个传统节目,角色分为生、旦、丑,着戏装,主要道具是彩扇、彩绸等。抗战开始时...
查看更多
博舞
2018.12.14
博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旨在祈福和去灾颂神的祭祀舞蹈,主要流布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居住区。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流传的蒙古族行博具有悠久的历史。《蒙鞑备录》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相关祭祀活动由博主持,以供品祭天。 博舞以口传形式传承,至今仍是查干湖冬捕、蒙古族民俗节、那达慕大会等活动中重要的民间舞蹈艺术类节目。博舞一般由感动神灵...
查看更多
洪泽湖渔鼓
2018.12.14
洪泽湖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洪泽湖渔鼓是洪泽湖湖区渔民在长期水上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以敬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活动为载体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现淮安市洪泽区)、宿迁市泗洪县等地,并流传到洪泽湖周边地区甚至山东省微山湖区域。 洪泽湖湖区历史上水患严重,渔民祭祀活动普遍存在。。至清末有千人以上从事渔鼓表演,并从单一的祭祀请神发展成为逢年过节、家族活动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后又融入渔民生产生活动作和苏皖一带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形成今天的洪泽湖渔鼓,兼有陆地表演和船上...
查看更多
洪泽湖渔鼓
2018.12.14
洪泽湖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洪泽湖渔鼓,也称“打端鼓”“端鼓舞”,是早期洪泽湖湖区神汉为渔民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祭祀时进行的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及沿湖有关乡镇、村和淮安市洪泽县等地广泛流布,山东省微山湖湖区也有演唱“端鼓腔”的习俗。 洪泽湖渔鼓演出多在湖面进行,并连两只大船作为舞台,观众坐在自己的船上围观。神坛(舞台)背景布上悬挂着各种神像和装饰有刻纸的图案。陆地演出还要在旗杆上挂神幡。表演时,有严格的“开坛”“展鼓”“拜坛”“祭神”程序,随后的演出...
查看更多
龙岩采茶灯
2018.12.14
龙岩采茶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岩采茶灯是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城乡,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至今龙岩市新罗区的20余个乡镇仍有采茶灯表演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靠师徒间的言传身教得以延续。 龙岩采茶灯多在新年、庙会、踩街、喜庆期间表演,用龙岩方言道白和演唱,以求财丁兴旺。舞蹈源于劳动人民的采茶活动,表现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随精明风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上山采茶的欢乐心情,以及与茶园、花蝶等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早期的舞蹈还穿插有许多说唱和小折子戏表演,是融说唱、戏曲...
查看更多
宜黄禾杠舞
2018.12.14
宜黄禾杠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宜黄禾杠舞,当地人称“打禾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黄县及周边地区以镰刀敲击禾杠的民间舞蹈,由上山砍柴延伸而来,且歌且舞。禾杠,即挑柴火、禾秆用的竹竿,为便于穿插两头削尖。 最初,禾杠舞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由砍柴人跟随老辈人自学而成。江西省宜黄县属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常有猛兽出没,上山砍柴时必须结伴而行,于是用镰刀敲打禾杠吆喝同伴上山。这种吆喝渐渐进化为曲调,演变成抑扬顿挫的山歌。禾杠歌系简朴的三音列矮腔山歌,即123音列或561音列,5/8拍或6/8拍,行腔...
查看更多
耍老虎
2018.12.14
耍老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耍老虎是流布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包括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常家武虎、小尚虎舞、沁阳言状老虎、温县耍老虎等。“耍”在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 当地民众从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并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民间舞蹈。中站常家武虎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常氏第九世祖常一显、常一贵根据老虎的动作创编出武虎的表演。中站小尚虎舞由清道光年间张氏第十九世张书庭在民间祭祀火神、药王活动的基础上融入家...
查看更多
棕包脑
2018.12.14
棕包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棕包脑是一种传统的瑶族祭祀舞,源自湘西南地区梅山文化圈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因舞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而得名,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洞口县长塘、罗溪、月溪、渣坪等瑶族乡和周边的怀化市、贵州省的瑶族居住区。 清道光二十九年黄宅中、张镇南重修,邓显鹤编纂的《宝庆府志·五行·武功》记载:“宋熙宁五年开梅山,猺人以棕包脑装扮鬼神袭官军。”可见棕包脑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湖南省洞口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脉东麓。据传棕包脑是由一个古老传说演化而来。很久以前雪峰山住着一位...
查看更多
瑶族金锣舞
2018.12.14
瑶族金锣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金锣舞(瑶语称“鲁桑”)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传统舞蹈。因古时使用的铜锣中掺有黄金,故名“金锣舞”。 瑶族中的布努瑶支系是大石山区的开拓者,这里土地稀少,农作物成熟后,鸟兽多来与人争抢食物,布努瑶人民总结经验,常以锣声吓退鸟兽,保护粮食,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瑶族金锣舞。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是瑶族金锣舞成熟稳定并持续发展时期。瑶族金锣舞起先多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为祭祀祖先及娱神而舞。后来,一...
查看更多
1
1141
1142
1143
1144
1145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