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南闸民歌
2021.08.23
南闸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闸民歌是主要流传于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的传统民歌,在传承过程中,逐步辐射到白马湖四周百里方圆的湖泊水网地区。南闸位于苏北运河西岸,2018年因区划调整,属淮安区漕运镇。南闸民歌中关于运河题材的民歌,如运河船工号子类型,主要在运河西岸沿线传唱;劳动歌谣,如“姐儿香儿”等栽秧鼓系列民歌,多流传在湿地水田地区;而渔歌渔谣多分布在白马湖渔业生产作业区。 南闸民歌的主要曲目有“姐儿香儿”三句半五句半系列劳动歌、乡土情歌、乡土小调,《打条鱼儿三尺三》等渔歌渔谣...
查看更多
嘉禾伴嫁歌
2021.08.23
嘉禾伴嫁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伴嫁歌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婚嫁风俗音乐,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风俗音乐之一,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广为流传并辐射到周边的桂阳、临武、新田、蓝山、道县和宁远等地。 伴嫁歌是湖南省嘉禾县的传统民歌,发源于劳动号子和生活吟唱。嘉禾县境及周边地域凡有婚嫁,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会自发来到新娘子家伴嫁。无论“伴小嫁”或“伴大嫁”,参加活动的均为女性,分称“歌头”“伴头”“歌舞手”等。伴嫁歌舞结构完整,表演程序整饬,分“安席歌”“耍歌”“长歌”“舞歌”等。民歌界有“北有兰花...
查看更多
疍歌
2021.08.23
疍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疍歌是疍民演唱的民歌,以粤语疍家话演唱,在疍民聚居地世代相传。疍民是传统社会以船为家、以水为生计的特殊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东南沿海及一些河流地带。三亚地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南海社区、榆港社区及海棠区藤海社区等3个港口渔村,共约15000人。 海南疍歌亦称“咸水歌”,起源于疍民的海洋生活和捕捞习俗。海南疍歌内容丰富,词体规整,结构紧密,艺术性强。它的曲谱多样,曲体结构非规整性,节奏多变,同宫系统的调式转换及远近关系转调方法...
查看更多
仡佬族民歌
2021.08.23
仡佬族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凝练而成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坪地场乡、青阳乡、五德镇、聚凤乡、龙井乡、龙塘镇、白沙镇。石阡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山区,居住着仡佬、苗、侗、土家等19个少数民族。仡佬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其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仡佬族民歌多以婚恋为主题,曲调各具风格,记录了仡佬族的社会发展、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民族情感和军事战争等信息,主要分为抒情类(含情歌、生活歌)、叙事类(含时政歌、仪式...
查看更多
独龙族民歌
2021.08.23
独龙族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龙族民歌又称“曼祝”,是独龙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历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该乡地处贡山县西部,东邻贡山县丙中洛乡、茨开镇,西南连担当力卡山,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乡。 独龙族民歌可分为劳作歌、习俗歌、祭祀歌、情歌、儿歌、颂歌等类型,审美情趣独特,是独龙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表达情感、传递诗意的基本方式之一。独龙族的劳作歌很丰富,春耕播种时唱《播种歌》,秋收打场时唱《收粮食歌》,妇女织布有...
查看更多
门巴族萨玛民歌
2021.08.23
门巴族萨玛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萨玛”为门巴语,意为民歌,也是门巴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门巴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吉巴门巴民族乡、麻麻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和勒布办事处。错那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是西藏的边境县之一。 千百年来,门巴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把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灵云飘荡的奇思妙想和理想与追求、幸福与苦难,寄予在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故事、一个个舞蹈中,萨玛民歌因而成为门巴族民间文化的重...
查看更多
甘州小调
2021.08.23
甘州小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掖古称甘州,甘州小调是流传于甘肃省张掖市的民间音乐。张掖绿洲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据考证,甘州小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东灰山人的音乐。公元4-5世纪时,北凉王沮渠蒙逊吸收龟兹、胡羌及汉族音乐,创造了《秦汉乐》,后又改编为《西凉乐》。唐朝时《西凉乐》进一步发展,成为宫廷“十部乐”的主要曲目之一,后发展成《甘州大曲》,从《甘州大曲》又...
查看更多
阿柔逗曲
2021.08.23
阿柔逗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逗曲”藏语俗称“喜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歌曲,其曲调独特,节奏缓缓如流水,生活气息浓厚。阿柔逗曲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及其周边乡镇村落。阿柔乡海拔3000米,位于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5公里。乡境东邻峨堡镇,南接默勒镇、多隆乡,西连八宝镇,北靠走廊南山与甘肃省民乐县为界。 “逗曲”意为相互对歌,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为了排遣放牧时的寂寞而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他们利用放牧闲暇,男女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相互对答,相互逗...
查看更多
两当号子
2021.08.23
两当号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两当号子是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全境及周边市县。两当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称,为两当号子的产生与传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两当号子以“湖广广”腔演唱,极具特色,根据演唱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分为“花号子”和“排号子”两种类型。“花号子”分布在云屏镇、广金工作站、站儿巷镇、泰山乡这些深山密林区。这个地域内人人善歌,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哼小调、喝号子。“花号子”调式为五音。除使用一些虚词之外...
查看更多
鼓吹乐(海龙鼓吹乐)
2021.08.23
鼓吹乐(海龙鼓吹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龙鼓吹乐是极具地域色彩的传统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东丰县、柳河县,以梅河口市的山城镇、中和镇、红梅镇、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曙光镇、黑山头镇、进化镇最具代表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海龙鼓吹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当地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闯关东”移民潮,关内一些鼓吹乐艺人途经辽宁来到山城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在不断融合东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粗犷豪放又不失婉约细腻的海龙...
查看更多
1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